通訊員 邵歡 胡佳恒 鄭闖
近年來,嵐皋縣立足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,聚力挖潛增效,以“鏈式思維”深耕特色產業,推動農業向特色化、規模化、品牌化轉型,實現農民增收與村集體經濟增效的雙贏目標,助力鄉村全面振興。
夏日的藺河鎮蔣家關村青山疊翠,一壟壟魔芋葉肥莖壯、隨風輕搖,房前屋后、林下坡地皆被這片“致富綠”溫柔覆蓋,煥發出鄉村振興的蓬勃生機。
蔣家關村黨支部書記伍先忠站在田埂上,指尖輕撫魔芋葉片,眼中滿是自豪。“咱們村的魔芋產業從種苗培育到田間管理,再到深加工和銷售,形成了一條完整的‘致富鏈’,村民們只管安心種,技術、銷路都有合作社兜底。”
作為嵐皋縣魔芋種植核心區,蔣家關村以“合作社+農戶”模式串聯起全產業鏈條:合作社統一供種、提供技術指導,村民只需安心種植。豐收后,魔芋送到村口加工廠,制成干片、精粉,銷往縣內明富、燭山等魔芋食品加工廠,產品遠銷湖北、四川等地,真正實現了“種得出、賣得好”。
“每逢加工季,廠里要雇50多人,合作社基地種植還需50人到60人,日工資120元至150元,一年勞務支出超百萬元。去年魔芋價格走高,戶均增收超4000元。”伍先忠介紹。
據悉,蔣家關村魔芋種植面積達1.5萬畝,2021年被評為“全國一村一品魔芋示范村”。村里現有1個市級魔芋種芋繁育基地和2個魔芋專業合作社,10畝以上種植大戶120余戶、50畝以上種植大戶20余戶、100畝以上種植大戶10戶。
“大家腰包鼓了,心氣也足了,不僅把村子打扮得漂漂亮亮,還紛紛開起民宿,讓游客來咱這兒看魔芋花海、吃魔芋宴,日子越過越有滋味!”伍先忠說。2024年,村里還通過“和美庭院補助資金+村民自籌”的方式,對72戶房屋進行統一改造升級。如今,村舍錯落掩映,白墻黛瓦間,民宿招牌格外醒目,村道旁的綠植與墻繪相得益彰,一幅“產業興、生態美、百姓富”的鄉村振興畫卷徐徐展開。
走進位于佐龍鎮花壩村的陜西省順興硒源農旅發展公司養魚基地,只見18個大小不等的水池由上而下依次排列,基地引入的天然水自上而下流入各養殖池,鱘魚在池中悠然游弋。
“鱘魚可是咱嵐皋的‘水中珍寶’!”基地負責人廖龍飛俯身指著水中的魚群介紹,“目前,我們的水產養殖面積共1.5萬平方米,有200個直徑兩米的圓形育苗盆,現投放鱘魚苗8萬尾、花鰱苗5萬尾,下一步計劃再增投20萬尾。此外,還引進了200尾鱘魚種魚,其中最大的種魚足有200多斤,堪稱‘魚王’!”
嵐皋縣地處秦巴腹地,水系縱橫交錯,天然富硒水含氧量高、水溫恒定,為冷水魚養殖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。自2011年起,嵐皋縣依托綠水青山的生態優勢,錨定“冷水魚+富硒”的產業定位,以雜交鱘魚、多鱗白甲魚等特色品種為突破口,探索出“生態養殖+精深加工+漁旅融合”的全產業鏈模式。目前已初步建成了以冷水魚為主導、各類經濟魚類為補充的繁育一體化產業體系,水產養殖面積18671畝,已創建國家級健康養殖示范場3個,年產水產品7000余噸,全縣從事漁業人數突破2000人,戶均通過漁業產業增收2000余元。
近年來,嵐皋縣以“鏈式思維”為引擎,深耕魔芋、冷水魚“雙鏈主”產業,構建“強鏈、延鏈、補鏈”協同發展體系,通過打造魔芋“種苗繁育—標準化種植—精深加工—品牌營銷”全產業鏈閉環,開發魔芋膳食纖維、休閑食品等高附加值產品,并融合魔芋花海觀光、民宿集群等農旅新業態。以冷水魚養殖為核心,延伸魚子醬、魚糜制品等精深加工鏈,同步建設垂釣基地,推動漁旅融合,形成“鏈主帶動、多業協同、三產聯動”的特色產業集群,實現鄉村產業從“單點突破”向“全鏈增值”躍升,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動能。
目前,全縣已培育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5家、市級示范聯合體8個,建成農產品加工園區4個,推動“產加銷”一體化、“農文旅”深度融合。2024年,全縣農業特色產業綜合產值突破15億元,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益同比增長15%。2025年,漁業計劃產量8000噸,預計產值可達4億元。